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近年来,白云区通过党建引领、产才融合、科技助力,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白云区不断创新思路,拓宽渠道,从培育乡村人才“领头雁”,到引领农业龙头企业家、带头人流向基层,从搭建平台引凤凰,到政策、产业留人才,一支爱农村、懂农业、说农话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激活白云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池春水”。
在人才战略支撑下,白云区乡村振兴发展成效明显,形成了集聚一批人才、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示范效应。2021年全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4791元,同比增长10.5%。
“党建+人才” 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
近年来,白云区实施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村(联社)后备人才三年培养计划,以“配强队伍、提升能力、优化结构”为目标,建设乡村振兴头雁队伍,优先将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年纪轻、素质好、懂经济的党员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人才干部库,推荐优秀乡土人才参选“两代表一委员”,增强乡土人才的社会认同感。
白云区先后选派了47名优秀科级干部,到乡村振兴任务重、党组织后进等类型的村(联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安排了23名“85后”年轻干部参与镇街班子分工蹲苗培养,撤换调整了32名学历低、能力差的不合格书记,公开招聘了166名大学生村级组织员,择优遴选村级后备干部2672人。
白云区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对该项工作进行周密部署。
同时,白云区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全覆盖建立一村社一大学生名单,汇集3.1万名大学生,首创在政府雇员中择优选拔688名村(联社、社区)后备干部进行定向培养,逐人造册、逐村建档,形成区、镇、村三级人才库。依托镇党校、村(联社、社区)分教点和党群服务中心,加强对村干部的轮训,每年对村干部开展不少于3天的集中培训,并要求修满90个学分。积极推动“羊城‘村官’上大学”,累计选送1554名基层党员干部进修,大专以上学历的“两委”干部数量占比从2014年的45%提升到目前的97%,居全市最高。
政策及制度的保障,让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了白云区村社“两委”干部队伍,投身于乡村振兴大潮中。
“阿姨,最近天气温度低,对咱们温棚里花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在江高镇罗溪村的花卉大棚里,挂职锻炼的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分局20届选调生林雁,正向种植户陈利详细了解近期种植遇到的困难及新一年种植的打算。
“这女孩从我种大棚开始就跑前跑后的,特别上心。不仅帮我们联系销售渠道,对我们的生活也经常嘘寒问暖。”陈利说。
大学生当村干部会不会水土不服?在村里怎么发挥作用?一年来,林雁用勤奋好学的态度、用心用情的服务及真抓实干的做法解答了村民的疑问。林雁积极协助村“两委”制定修建种植棚水渠、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多项发展规划,主动对接供销社等区内部门,为种植户提供信息及拓宽销售渠道。林雁告诉记者,虽然只是做协助工作,但是看到村民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心里很开心。
营溪村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在太和镇营溪村挂职锻炼的白云区住房建设交通局2019届选调生覃石刚,主要负责村内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去年,覃石刚了解到,营溪村府大街、营溪南街等“断头路”不能通车,且周边荒草丛生,卫生较差。综合村民意见后,他积极推进营溪村与设计、施工单位联系,确定项目施工方案,拆除了路旁老旧建筑,平整了土地,重建了雨污分流系统,并对泥路进行了硬底化,打通了两条“断头路”,还美化了路旁墙体外立面,增设了路灯,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出行更加便利。
如同覃石刚、林雁一样,越来越多的乡土人才带着责任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投身乡村建设,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帮助农村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均收入,带动乡村与时俱进、向前发展。这样的例子在越来越多的白云乡村涌现,激发着乡村振兴的活力。
“产业+人才” 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
创立于2017年11月的钟落潭镇果度新家庭农场,位于龙岗村东昇里经济合作社,原本只有40亩土地用于种植蔬菜,结构单一。曾艺敏成为该农场带头人以来,家庭农场从原来几十亩发展到现在120亩,发展为以打造现代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为发展特色的新型花园式农场,主要生产无公害蔬菜和水果,近年来逐渐发展为周边市民群众所喜爱的农家乐场所。目前,该农场成了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广州市供销社研学基地、白云区公办幼儿园亲子基地、龙岗黄皮节主办单位等。
目前,曾艺敏作为家庭农场带头人,全面开展了对当地水果种植的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了种植的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并向周边及全国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促进当地水果产业链发展。同时,曾艺敏还通过技术指导、组织生产收购,带动当地1000多户村民发展。在曾艺敏的指导下,2021年,龙岗村种植黄皮约1700亩,产量超过180万斤,较2020年增长约三分之一,是近十年来最为丰收的一年。
钟落潭镇龙岗村鸡心黄皮种植果园。
曾艺敏是白云区培育的家庭农场带头人之一。为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白云区制定了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紧密对接中心城区人才、产业、资金和市场优势,引导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发展。2021年,白云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60人、示范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头人75人,评定“农村土专家”45人,评选乡村工匠烹饪、生产应用、经营管理专业人才87人,形成了集聚一批人才、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示范效应。
在农业产业振兴方面,白云区围绕“一龙头两园区三基地四产业带”总目标,制定了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五年规划、三年工作方案和一年工作计划。这一战略规划,为更多人才参与白云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根据规划,未来五年,白云区计划在北部四镇布局建设种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流通集聚区,设施蔬菜、现代花卉、畜禽养殖产业基地,依托帽峰山、流溪湾、云溪湾、巴江河四大特色都市农业带,发展工厂化、智能化、特色化、园艺化的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白云区将依托帽峰山、流溪湾、云溪湾、巴江河四大特色都市农业带,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图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米岗村。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截至2021年5月,白云区级财政共投入60.09亿元,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超14.4亿元,资金流在产业振兴方面作用不断显现;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数量排名全市第二;累计培育23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1个省级专业镇(人和镇)、1个广东省名特优新公共区域品牌农产品(沙田柠檬)。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69.96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创20年新高。
“科技+人才”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白云区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科技计划,推动创新技术、科研成果、高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农村集中。
据了解,白云区实施了“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工程,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人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活动。2020年,根据广州市委关于加强涉农区与科研院校合作助力广州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白云区与省科学院签署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率先在全市建立了“三级人才”对接模式(副区长、副所长、科研团队分别对接区、镇、村),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对白云区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
沙田村的柠檬基地。
同时,白云区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全区175名农村科技工作者成功备案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已立项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项目29项,支持30个村。2021年,白云区与省科学院、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专业技术团队建立合作对接关系,引进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市甘蔗糖业研究所)副所长安玉兴等9人挂职到乡镇参加专项工作,聚焦“一村一品”布局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围绕蔬菜、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已开展15个科技帮扶项目。
白云区帽峰山脚下,藏着全国香水柠檬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在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助力下,这里的香水柠檬树散发着独有的清香,过去因病虫害导致的“花皮”缺陷不复存在。“沙田柠檬颜值提升,市场需求大涨,收购价比去年翻了两番,农户收入大幅提升。”沙田柠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冯冠杰说,这是农村科技特派员带来的成果。在特派员的技术扶持下,冯冠杰还期待着香水柠檬的第二次“变身”——从90%的产品供应茶饮店,到开拓柠檬精油、降血压产品等高价值精加工产品,把第一产业往第二产业推进,通过特派员这一机制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强农。
此外,白云区联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建“精勤农民”培训平台,培育各类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创业致富带头人、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型高素质精勤职业农民。创新联农带动机制,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户多种混合合作模式,建立共有、共管、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近两年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768人次。
感谢咨询花城教育,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及问题,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