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国商 证书查询

培养创新人才要先创新教育
发布时间:2022-04-28

2G让用户体验了自由通话的便捷,3G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而4G则彻底将网络融入了生活……对于即将到来的5G,人们期待更多。移动网络的发展与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基础。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强国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 袁一雪

近几年,创新人才培养备受关注。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原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也在不断摸索,打破旧传统,创建新模式,让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最肥沃的土壤。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永恒话题

《中国科学报》:5G时代的来临和互联网+的发展,是否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震:讨论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概念。我认为,创新就是突破原有框架,不墨守成规,而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是创新人才。

科技的进步让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承认,现在不少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发设备等都优于学校。如果学校依然延续传统的培养模式,教出的学生将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还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加工”。这是普遍现象。所以,时代的发展确实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国家也已经根据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变化,特别是社会需求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情况,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但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现下高校教材和教学模式陈旧,而且,不少教师都是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欠缺对社会需求的了解。缺乏创新能力的教师又如何教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另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创新人才培养是个永恒话题,并不只针对5G。之所以强调5G的创新人才培养,是因为当一种重要的、可能改变社会的新技术即将应用时,希望学生可以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从这个目标中找到基础知识的落脚点。

因为创新不是无根之萍,而是要建立在学校教授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上。然而,只有基础知识,不会利用知识也是徒劳。所以,我们会为学生提供一些可预期的新技术,比如5G和互联网+,让学生在新技术的开发中,了解基础知识的应用途径,让基础知识在应用中变得活灵活现,也通过应用深挖学生的兴趣点,进而让他们产生属于自己的“灵光一现”。

时代对人才有要求,所以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一直存在,不只针对现下某项先进技术,而且瞄准未来。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中国科学报》:您刚刚提到,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南邮)在培养老师创新性方面进行了哪些尝试?

杨震:除构建校内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外,南邮与企业对接的路径也比较通畅。因为南邮的主要特色是信息通信技术,恰逢我国互联网与通信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相关企业也迅速成长。他们对人才有需求,我们给他们提供人才。

比如,学校给老师提出要求,鼓励他们走出课堂,走入企业,或者到我们与政府合作建设的校地研究院锻炼,了解社会和企业技术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晋升等方面对教师提出激励政策,设置专职科研岗位等;特别是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有明确创新能力培养的约束性要求;还设立了“鼎峰人才计划”,培养教师创新能力。

南邮还将校外名师或某些企业的工程师请进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例如,一年内开设几次课程,讲解企业的需求、最新技术和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等。

《中国科学报》:在学生培养上,南邮又进行了哪些“创新”的教育模式?

杨震:在学生教育上,南邮采取了分层次与分条块两条主线。分层次是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按照基础层、专业基础层和创新层划分;分条块则是指将教学方式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还有一部分能力突出的本科生,这些本科生经过全校选拔,都是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入了贝尔英才学院,接受因材施教的强化基础训练。

学校为进入创新层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师资,并提出创新要求,让他们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设计和完成课题。这些课题视角不一定宏大,只需要有创新点即可。

此外,针对进入创新层的本科生,学校在其本科阶段的学分中划出12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与相关学科比赛获得,比赛名次与比赛规格不同,所获分数也不等;学生也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申请专利获得相应学分。总之,这12个学分不仅仅从课程学习中获得,需要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来获得。分层次就为一些有能力进行创新的同学打通了路径。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在校内举办竞赛和兴趣小组,希望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有一定的覆盖面,以保持多数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实验室或者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场地甚至经费;学生还可以进入校办企业或与校企合作的研究院等进行锻炼。

创新离不开校企合作

《中国科学报》:您提到的创新教育中有很多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您认为目前校企合作的路径是否通畅?校企合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国家是否应该在政策上给企业一些倾斜?

杨震:校企合作畅通与否,要从多方面看,从企业急需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方面看,还是很畅通的。我主要谈谈学生培养的校企合作。

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会进入企业,而企业在学校招揽人才时,希望深入了解即将毕业的学生。因此,目前有些企业在学生毕业前要求学生实习,学生也可以趁此机会考察企业的工作环境等,这是双向选择。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实习生劳动报酬较低、符合企业经济利益的成分。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与企业互有需求,校企的路径是畅通的。

但是,如果学校只是希望将“培养”的重担转移给企业,忽略自己应该承担的主要人才培养责任,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佳。如此,推荐的学生不能为企业所用,反而让企业负担更重,企业必然不愿意。从这个角度看,校企合作的路径则不甚畅通。企业拒绝学生的理由可能是知识和能力(即质量)没有达到要求,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培养”,但培养后学生并不一定会留在该企业,而学生实习期间,企业还要为其承担责任。

所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如果高校为企业推荐的学生素质较高,同时企业也为前来实习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能够进行锻炼的岗位,而不仅将其当做廉价劳动力,这样的合作模式就比较理想。当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后,校企合作的效率将会提升,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也十分有益。

《中国科学报》:南邮目前和哪些企业有合作,合作的方式是什么?

杨震:南邮与目前国内外的ICT企业有广泛的合作。企业有要毕业生的,有需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有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发产品的,有希望与学校共同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等等。有时,南邮也会将成熟的项目推荐给企业。比如,有研究团队曾将开发的一套网络资源优化的系统,推荐给了一家移动网络运营商。这一系统针对人群密集地区对移动信号的高需求,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每位使用者的爱好,对其喜好的视频、小说或游戏等进行预先推送,解决了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为了让这套系统更优化,研究团队在学校里进行过上千人的实验,最终优化的版本令运营商十分满意,并推广使用。

不仅如此,南邮还与地方进行合作,建立了“一市一院一特色”的校地合作战略。由老师带队进驻城市的产业科技园,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研发。例如,南邮与南京市合作建立了信息产业研究院,与盐城市合作建立了大数据研究院,与南通市合作建立了射频集成电路研究院,等等。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使高校和企业获得当地政府的资金和场地投入,还能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和前沿科技的机会,甚至在研发的过程中还会衍生出新的企业。此外,南邮也积极将资源引入学校,在校内建立企业工作站和研发中心等。

在我看来,校企合作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既满足了企业创新的要求,也让老师和学生得到了锻炼。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不断努力的方向,只有培养出真正的拥有创新技能的“硬核”人才,才能支撑起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


关注我们

感谢咨询花城教育,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及问题,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最多输入200字
提交

Copyright (c) 2019 广东花城职业培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18095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