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计划”,打造惠州本土教育领军人才;创新实施镇村干部大储备,吸引能人返乡任职,为镇村换届培育基层生力军;开展首次乡村工匠职称评审,65名“土专家”拿到职称……
近年来,惠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在人才引领发展的大棋局中统筹用力,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围绕惠州转型跨越发展,人才工作向中心聚焦、向大局聚力,加快形成“惠”聚人才比较优势。目前,惠州人才总量接近120万,高层次人才达到2.8万。对比2012年,近十年人才增量远超预期,质量不断提高。
面对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惠州对人才的渴求并不满足于此,2月18日,惠州以市委名义召开高规格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充分释放爱才重才敬才用才信号,向人才“喊话”:建设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人才。
人才“惠”聚▶▷引聚效应日益凸显
过去一年,惠州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977.36亿元,同比增长10.1%,距“5000亿俱乐部”只有一步之遥。
经济飞跃的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接近120万人才总量,院士实现从“零的突破”到双聘及合作24名的飞跃,数字的背后是惠州吸引力提升的佐证,同时也是惠州以“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持续强化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工作写照。也是紧抓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抢滩落户惠州的重大机遇,积极构建引才聚才“强磁场”带来的成效。
“惠州不论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条件,都非常理想,发展势头良好,活力蓬勃。”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跟随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而来,作为高层次人才引入惠州。他说,国家大科学中心往往是孵化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重要基地,惠州“两装置”建成后,将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团队来惠州做实验,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促进内地高校与港澳地区高校的学术交流与深度合作,这也是惠州整合粤港澳地区高校教育资源,进行相关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通道。
依托重大平台引才聚才,惠州借助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集聚包括夏佳文、张锁江等院士在内的400多名科研人员;引进12个高端科研团队,首批获得8个省级科研项目立项、扶持资金超9000万元。
重点产业也是涵养人才的“活水”。惠州围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项目人才一体抓。近两年,随着埃克森美孚、恒力(惠州)PTA等重大石化能源项目先后落地建设及“3+7”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惠”聚人才强大势能越发凸显,吸引近1.5万名石化能源人才涵盖石化产业上下游全链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40余万。
惠州还积极邀请、全力扶持院士等拔尖领军人才担任“引才大使”,通过高端人才“朋友圈”引聚人才。2021年新引进的23名海外人才,60%都是借力以才引才。
来了惠州能干事,能干成事,这是惠州人才竞争的新优势,也借此引聚效应日益凸显。
优化服务▶▷打造暖心留人育人软环境
“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就业初期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很多,如果这时候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怀,对于他们留在惠州安心工作更有保障,更愿意在这个城市扎根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胡仁宗说。
发放人才生活津贴及住房补贴;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子女入学、安居、出入境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实施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10多位企业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惠州用爱才环境留住人,为人才在惠创业、实现梦想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投入2700万元装修改造人才服务大楼,成立“高层次人才之家”,定期组织联谊会、人才沙龙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丰富人才的精神家园;实施“梧桐引凤工程”,多措并举盘活近4000套人才周转房,并确定在市中心核心地段配建人才房,全力保障人才安居乐业;实施“战疫人才贷”,助力10家重点人才企业获得低息无抵押贷款10.53亿元,为30家重点抗疫人才企业申请授信15亿元;认真落实好大湾区人才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惠州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安心创新奉献的工作环境,通过多元培育通道帮助人才成长。
惠州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研究制定《惠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惠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和举荐办法》,推动人才精细分类、精准评价;用好基层舞台历练人才,支持采取选任、调任等方式,促进基层挂职、驻村等优秀人才在基层担任领导职务等;实施“人才服务团”“科技特派员”项目,选派36名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307名科技特派员,在智力帮扶和科技服务基层中成长成才;用好重大载体培养人才,实施“百名高才”“‘惠’聚优才”等工程,引进240名硕博士党政储备人才;实施“拔尖人才”“东江学者”“首席技师”工程,培树本土人才标杆……
求贤若渴▶▷引育人才政策“加码”
“眼下惠州正处于吸引人才,加快突破的时刻。”城市发展呈现加速跃升态势,惠州对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高,惠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释放出信号,惠州人才政策还将“加码”。
目前惠州市《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待汇总相关意见后将印发施行。
这是继《惠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关于深化完善“人才双高计划”实施“人才双十行动”意见》后的又一份全市人才工作纲领性文件,围绕“什么是人才强市、建成什么样的人才强市、怎样建成人才强市”作出部署。
在新一轮的人才工作中,惠州树立目标,要抢抓机遇,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人才强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惠州着力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乡土人才队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五支队伍”。
为了解决惠州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品牌不够响亮等问题。惠州将在原“惠”聚优才行动计划实施的基础上,全新树立惠州引才育才大品牌——“‘惠’聚优才工程”,主要包括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制造业人才培育、乡土人才振兴、青年人才托举、党政人才提升、各领域专业人才壮大等六大计划。
这些政策的提出,让惠州企业和群众有了更多期待。
“我们做企业的对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有很深的体会。这次会议让人振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如今正好春季,有种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感觉。”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俊雄说。
作为“揭榜挂帅”项目揭榜方的代表,胡仁宗也充满期待:“惠州近几年在很多产业上有非常好的发展,加上政策指引,对人才的需求和吸引力越来越大。”他说,以后非常愿意推荐自己的学生来惠州发展。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惠州市惠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慧文作为惠州优秀乡土人才遴选培养对象,期待乡土人才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户产业致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厚植人才“惠”聚沃土,催生发展前进动能。惠州正渴求更多英才,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途。
■相关
引才留人如何做?各方代表分享“人才经”
2月18日,在惠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3位来自县(区)、高校、企业的代表发言,分享了一些实用“人才经”。
仲恺高新区
推行企业“人才管家”制度
据仲恺高新区委书记吴献民介绍,近年来,该区实行企业“人才管家”制度,推行制度化、平台化、主体化、清单化的“四化人才工作法”,推动人才工作。目前,全区高层次人才超2万人、高水平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65个。
“制度化”上,仲恺编制人才队伍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扶持等六大工程、人才津补贴等22项政策、“3+1”人才新政,破解企业人才“引育用留”难题;“平台化”上,充分发挥“孵化器+新创业平台+产学研平台”作用,建立全链条孵化体系及服务平台;“主体化”则突出政府引导带动效应,指导企业制定留人政策。2013年起,累计投入超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以“清单化”满足人才需求,制定四大类21项服务事项,包含人才入户、教育医疗等,出台《人才综合服务实施方案》。
惠州学院
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双聘’院士2名,专任教师1090名,博士学位教师从2016年的195名增长到2021年的472名。”惠州学院副校长郑文介绍,学院正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引才上,制定特聘岗位“一人一议”、年薪制、英才博士、聘期协议考核、港澳台籍教师专项引进等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新引进博士可享受副教授待遇,还为英才博士提供30万—50万元安家费,特聘岗位年薪可达80万元。育才、留才上,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育力度,目前学校中层干部博士占比29.33%,17个二级学院领导班子中10个学院配备了40岁以下干部;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建有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69个;强化教师培养培训,每年选拔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骨干培养对象,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职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的支持力度。
利元亨公司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源源不断地培养工程师能力,是一家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核心和基础优势所在。”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俊雄说。
利元亨是一家研发制造高端装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由院士、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的近3000人研发技术队伍。在人才的培养上,利元亨通过搭建研发平台,提供才能发挥的舞台。目前企业有国家及省级研发平台6个,为高层次人才及科研骨干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此外,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人才评价和培训体系,制定各级人员成长学习地图并建立对应的培训课程体系,让各岗位具备清晰的学习路径及晋升通道。在人才留用上,利元亨建立组合式人才奖励措施,构建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比如,建立项目积分制度、设立“项目基金”,奖励高质量完成项目交付的工程师;对优秀工程师进行股权激励等。
■观察眼
营造良好环境,打造人才向往之城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今时代,内外竞争加剧,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
从纵向对比来看,惠州的人才工作这几年确实取得不小进步,目前人才总量接近120万,高层次人才达到2.8万。然而,从横向对比来看,惠州的人才规模和结构层次还难以与周边城市媲美,不如广州、深圳、佛山,甚至仍逊于珠海、中山等城市,显示出惠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人才聚,则城市兴;人才有舞台,则城市才有发展。不少人犹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机遇下,伴随着大亚湾开发和大项目规划,在“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的口号吸引下,人才南下惠州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大批有志之士从全国各地涌向惠州。他们正是看好惠州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赴一场“青春之约”,在这里创业奋斗、追梦未来。
如今,在“双区”建设和打造深圳都市圈重大机遇下,惠州又站上发展新起点、迎来发展黄金期,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加,对高端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惠州将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深化实施“惠”聚优才工程,加快人才引育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产业企业优势集聚人才,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惠州引才、育才、用才、留才。
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惠州要吸引更多人才聚“惠”,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人才强市,就必须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归根结底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施展抱负、实现梦想,让各类企业同台竞技、创新争先。一起向未来,惠州动起来!
感谢咨询花城教育,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及问题,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