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国商 证书查询

语文教育,到底教什么?
发布时间:2021-11-01

首先是关于语文的定义。


语文=语言文字+文学?
语文=一篇篇课文+考试?
语文=基础+古诗文+现代文+作文?
语文,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从字面上看,“语言文字+文学”的讲法合理性较大。语文的学习从拼音、认字开始,具备基本的认字、写字能力,从而流畅自主地运用汉语言文字进行阅读与书写,可以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了。单纯的字词教学并不能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文学作品作为媒介,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汉语的精妙。

至于落到学校教学的层面,大部分时候就变成了“一篇篇课文+考试”。越往高年级走,所讲的课文知识在考试中的比例越低,换句话讲,讲的东西不考,考的东西不讲。这在无意间催生了课外辅导的兴起。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语文教材的作用在于哪里?课文的价值该如何发挥?而不是轻易陷入到支离破碎的解读当中。
 
语文教材,既是学本,又是教本。作为学本,它的作用在于呈现内容足够丰富的文本,设置合理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进入文学殿堂。作为教本,它的作用在于呈现语文教学的思想逻辑,提供适当的教学把手,帮助老师开展文学教育

有一说一,目前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看似逻辑清晰,实则目标混乱,无法凝聚。在这个意义上讲,教材仍需改进。而在改进的过程中,需要一线的老师们多提意见,多做教学上的新尝试,比如广附编写的“配套读本”就是个很好的辅助教材。
 

课文的价值如何发挥,是更加值得去追问的问题。教材解读一类的教辅,喜欢将课文进行肢解式解读,看似用心良苦,博学多知,实则对语文学习的助益不大。文学教育,是一个心贴心的过程。教材编写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老师的心与作者的心,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老师的心与学生的心,都要丝丝入扣,才能让课文发挥作用,达到文学鉴赏与审美的目标。


比如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是带同学们领略明亡不仕的张宗子如何刻画西湖的雪景,那“上下一白”的干净画面,蕴含的是怎样的一份哀愁,怎样的一份高洁志向。从舟子的“痴”字入手,联系曹雪芹的“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带学生品味那一份古往今来的文人之痴,品味江雪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再比如学《爱莲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同学们去荷花池实地观赏,执信中学的老师就曾带学生到荷花池朗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亦乐乎?二中火箭班的老师在讲解完朱自清的《春》一文后,引导同学们讨论这一文章的缺点,比如比喻俗套等,这一充满思辨色彩的互动设计,难道不正是对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思想的实践吗?
 
诸如此类的尝试,不是为了夺人眼球,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生硬互动,而是切切实实去贴近文本。这一切的前提是,老师本人首先要能够走进文本,找到动情点和困惑点,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以期引发学生的共鸣。
 
要珍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句话不仅要送给我们的同学,每一个大人同样需要。
 
中午在微信群聊中,有人问:人对于文学艺术的感受力,是否会随着年龄退化?我的答案是:感受力是需要保护的,和是否成年没有必然联系。
 

语文,需要引导,更需要主动的阅读和思考,需要日常的感受和行动。看到这里,关于语文,你又有什么思考与体会呢?


点赞&在看
感恩您的分享!
RECOMMEND

如果你也对“语文教育”专业感兴趣

可以通过花城成考获得提升

末尾引导购买.png

关注我们

感谢咨询花城教育,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及问题,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最多输入200字
提交

Copyright (c) 2019 广东花城职业培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18095651号